数据新闻编辑 陈华罗 新媒体设计 苗奇卉 校对 刘军
" 好久没吃西贝了,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快点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9 月 10 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对西贝的吐槽,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瞬间激起千万网友的共鸣。这场关于 " 餐厅该不该用预制菜 " 的争论,不仅让西贝深陷舆论漩涡,更把藏在我们餐桌背后的预制菜行业,推到了聚光灯下。
" 实在太恶心了!" 罗永浩的吐槽迅速发酵,他甚至悬赏 10 万元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并呼吁 " 出台法规要求餐厅标注预制菜 "。而西贝的回应同样强硬:创始人贾国龙直言 " 按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还透露罗永浩一行人临走时曾对服务员说 " 挺好 ",仅两道菜没吃完。9 月 12 日起,西贝更是推出 " 罗永浩同款菜单 ",开放全国门店后厨,邀请消费者 " 亲眼看着做菜 "。
一边是消费者对 " 高价吃预制菜 " 的不满,一边是商家对 " 预制菜定义 " 的辩解,这场争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预制菜消费的三大矛盾:餐厅的预制菜预制到什么程度才是预制菜?预制菜卖现做价合理吗?消费者有没有知情权?
截至 9 月 13 日,# 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 # 话题阅读量已达到千万,相关话题纷纷登上热搜,数百万网友参与讨论,其中不少网友认为 " 餐厅用预制菜必须明说,不然就是欺骗 "。
━━━━━
从疫情 " 救命餐 " 到万亿市场
预制菜市场增速为何放缓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常吃的速冻饺子、速食盖饭,其实都是早期预制菜的原型。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时,就带着预制菜的雏形——净菜配送工厂;2005 年,全聚德、新雅等老字号推出的 " 家宴预制菜 ",还只是过年时的 " 稀罕物 "。
真正让预制菜大面积登上老百姓餐桌的,是疫情期间。当时居家隔离成常态," 不用洗菜切菜,加热 10 分钟就能吃 " 的预制菜,成了不少家庭的 " 救命餐 "。2021 年," 预制菜第一股 " 味知香登陆 A 股,引得资本瞩目,红杉、高瓴等巨头砸钱入场,三全、新希望等企业也跨界布局。到 2023 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从 " 应急食品 " 变成了 " 国家支持产业 "。
但热闹的背后,预制菜的增长脚步变慢了。行业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逐年扩张,并有望在 2026 年突破 10720 亿元。但从增速看,2024 年预制菜市场增速达到 35%,预计在 2026 年跌至 18.3%。目前,国内的预制菜行业主要市场是团餐、连锁餐饮等 B 端企业,普通消费者的家庭消费中,预制菜仍是小比例。
增长放缓的背后,与消费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不满堂食和外卖使用预制菜未告知存在一定关系。
━━━━━
超六成消费者不愿意在餐厅吃预制菜
" 早上赶时间,会买预制包子当早餐;但周末带家人下馆子,肯定不想吃预制菜。" 在北京上班的王女士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预制菜到底能不能被接受?通过数据调研我们发现,不同场景下,消费者的态度截然不同。
DT 商业观察曾开展过一项关于预制菜的调研,结果显示,从连锁快餐店到公司食堂、普通餐厅再到高档餐厅,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不断降低。在连锁快餐店,超过 50% 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但在高档餐厅,仅有 8.8% 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
除了在连锁快餐店,在其他餐饮场合,至少有六成以上消费者不愿意食用预制菜食品。
而且预制菜想要出现在这些场合,消费者的第一要求是安全健康,其次得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也是此次罗永浩和西贝舆论战的核心问题之一,餐厅在使用预制菜时是否应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数据调研中,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另一方面,大家对预制菜的价格也有自己的认知,大部分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人可以接受在餐厅里吃预制菜,但预算不高,超过 95% 的人只能接受 50 元及以内的预制菜。
这也是此次罗永浩和西贝舆论战的另一个核心,在罗永浩看来,明明是预制菜,卖的却是现做菜的价格,不合理。通过调研不难发现,这符合大多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预制菜的特点就是干净卫生、便利和成本低,所以餐厅不应该把预制菜卖得这么贵。
━━━━━
消费者对预制菜仍存疑虑
在国内消费者对预制菜食品安全信赖程度中,仅有 22.18% 消费者选择非常相信,55.92% 消费者选择比较相信,17.90% 消费者选择一般相信。
在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担忧中,非法添加剂、劣质或变质的食材和原料是最受关注的两项。68.55% 消费者担心预制菜中添加非法添加剂,61.29% 消费者担心预制菜使用劣质或变质的食材、原料。
这是因为这两项问题是食品安全中最为突出和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口感,更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2024 年 "3 · 15" 晚会曝光的 " 糟头肉预制菜 ",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用屠宰场废弃的 " 淋巴肉 " 做梅菜扣肉,这样的新闻,让很多人对预制菜 " 望而却步 "。
虽然国内预制菜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但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达到规模以上生产水平的企业较少。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制菜行业将成品和半成品从餐厅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从大环境来看的确有广阔前景,但行业要长远健康发展,必须把好质量关和安全关。
2022 年江苏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做过一项关于预制菜消费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时都遇到过质量问题。
网络投诉平台上关于预制菜的投诉,大多集中在菜品质量堪忧、不卫生等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质量上的问题,网络调研中,消费者购买预制菜后遇到的问题类型更多样,其中口味一般,分量不足、性价比低,实物与图片不符占比都比较高。
━━━━━
此次舆论战
推动预制菜行业升级
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论,其实是预制菜行业的一次 " 体检 " ——暴露出的问题,恰恰是行业该改进的方向。对消费者来说,我们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 " 不明不白吃预制菜 "" 花高价吃劣质预制菜 "。
对餐厅而言,是否能做到坦诚?在菜单上用小图标标注 " 预制菜 ",并备注 " 中央厨房制作,加热即食 "?其次,价格要匹配价值,既然省去了现做的人工和时间成本,就该让利于消费者,而不能 " 悄悄用预制菜,暗暗卖高价 "。
同时,此次舆论的另一个焦点在于,西贝的菜品算不算预制菜,什么样的菜是预制菜?
关于预制菜的定义,我国没有出台过统一的国家标准,但根据市场监督局 2024 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工厂制作、独立包装、贴有标签并标注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才算预制菜,比如超市销售的袋装鱼香肉丝等," 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主食类、不经加热或熟制即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不属于预制菜。"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很明显,公众日常理解中的预制菜和相关部门的规定存在差异。在大众视野中,不是在餐厅后厨现做现炒的,没有 " 锅气 " 的菜,都算是预制菜。
据最新消息,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 " 身份 " 将有更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预制菜本应是 " 帮我们节省时间的好帮手 ",而不是 " 餐桌上的争议品 "。从罗永浩的吐槽到千万网友的讨论,这显然不只是一场网络舆论战,而是预制菜行业的转折点——让行业从 " 野蛮生长 " 走向 " 规范发展 ",最终让我们的餐桌,既方便又安心。
参考资料:新京报《罗永浩与西贝争论背后:关于预制菜的认知差异和法律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