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贺一 编辑 | 阿树
22 岁的泰勒 · 罗宾逊,中产出身,成绩优异,无犯罪记录。如今,他因涉嫌刺杀政治网红查理 · 柯克,在美国引发了舆论的大混战,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案件信息的披露已经不少,却在细节堆叠中变得更难叙述——不同立场的政客、媒体和选民,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描述他,让一切变得更加混沌。
很难给罗宾逊贴上典型的政治标签。他成长于摩门教家庭,父母为注册的共和党人,自己则登记为无党派选民——这在深红色州并不少见。一家人住在犹他州一个名为华盛顿的小城市,邻居记忆中的他,安静、聪明。
但近来,家人和朋友都注意到罗宾逊的变化:他变得愤怒,对政治更加敏感。在一次家庭晚餐中,他提到柯克将要去犹他谷大学演讲,并对家里人说他不喜欢柯克及其观点,认为柯克 " 在散播仇恨 "。
9 月 10 日查理 · 柯克在美国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山谷大学遭枪击前发表演讲 / 图源:新华社
枪击案发生后,罗宾逊拒绝自首,甚至告诉父亲他 " 宁愿自杀也不愿投案 "。直到他父亲找来牧师朋友劝说,他才最终走进警局。
美国左右两边都急于把他推向对方阵营,以证明 " 极端暴力只属于敌人 "。可事实更复杂。罗宾逊并不是一名稳定的左翼或右翼人士,他也没有在最近的两次大选中投票。
他的一位高中同学表示,罗宾逊认为 " 美国两党都在使国家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
人们试图从枪击案的细节,找寻到更多的证据。被提及最多的,是被罗宾逊丢弃的弹壳上刻的口号。
其中提到了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游击队歌曲《Bella Ciao》—— "Oh 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和 "Hey Fascists! Catch!↑ → ↓↓↓(嘿,法西斯分子,抓住!)"。
除此外,还有涉及网络用语的 "Notices bulges OWO, what ’ s this(源自网络亚文化的恶搞梗,常见于二次元 / 兽迷圈)" 和 "If you read this you are gay, LMAO(如果你读到这条信息,你就是同性恋,哈哈哈)"。
这些符号迅速引发了争夺解读的舆论战:有媒体把它们指向跨性别群体或 Antifa(反法西斯运动),试图从中锁定其政治归属。
警方公布的柯克遇刺案嫌疑人照片 / 图源央视新闻
但与其急于将这些话语界定成一份严肃的政治宣言,不如说它们更像一场 " 拼贴 " ——游戏、二次元、恶搞、极右梗,混杂在一起,用来释放情绪、表达愤怒。这是一种混沌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出自某一套稳定的意识形态。
在这些口号里,外界得以窥见一个更危险的趋势:年轻的极端分子不再严格区分左翼或右翼,而是把任何能点燃激情的符号拼贴起来,转化为暴力行动的理由。
一如《大西洋月刊》执行主编阿德里安娜 · 拉弗朗斯曾在去年写到:" 我们(美国)面临的这种极端主义,是一种国内恐怖的新阶段,其特征是被激进化的个人,他们怀抱不断变换的意识形态,愿意杀死自己的政治敌人。"
这种极端主义交叠着某种 " 必须发生改变 " 的政治幻觉,似乎指向一种虚无主义的困顿与痛苦。但过度混乱的信息,难以被简单定性,这是一种整个社会,乃至全球需要去认识的新问题。
安静的社区,安静的一家人
犹他州华盛顿市,阳光炙烤的小城,坐落在红色岩石和山艾树台地之间。这里距离柯克被杀的犹他谷大学只有三个半小时车程。公共记录显示,2024 年大选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这里赢得了 75% 的选票。
这里的街区看上去与美国西南部的许多社区并无不同:整齐的草坪、相似的房屋、彼此熟识的邻居,政治文化保守。人们常说,这是个安全、安静的地方。
泰勒 · 罗宾逊在这样的社区里长大成人。邻居梅丽莎 · 泰特说:" 他们就像其他邻居一样,和我的家庭没有区别。" 另一位邻居克里斯汀 · 施维尔曼称罗宾逊 " 来自一个非常有爱的家庭 "。
22 岁的邻居杰达 · 芬克也回忆说,她认识的一些枪手,总有人会事后说 " 你能看出来 ",但罗宾逊不是那样的人。
罗宾逊一家是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父母结婚二十五年,有三个儿子,罗宾逊是长子。母亲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残障人士;父亲经营家庭装修公司。
罗宾逊母亲的 Facebook 记录了这个家庭的 " 模范性 ":他们去迪士尼、夏威夷、加勒比海和阿拉斯加度假,也常常划船、钓鱼、骑全地形车、打靶。2017 年一张照片里,年少的罗宾双手握着一挺 50 口径重机枪,笑容灿烂。
青少年时期的泰勒 · 罗宾逊
14 岁时,罗宾逊收到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而弟弟则在圣诞节得到了一套 " 自制步枪套件 "。
在另一张照片中,他和父亲出现在一家日本餐厅,父亲身穿一件印有 " 蓝色生命也是命 "(Blue Lives Matter)的衬衫——这一口号诞生于 " 黑人的命也是命 " 运动之后,强调支持警察,在美国常被视为保守派的象征。
还有一次,十几岁的罗宾逊在万圣节装扮成美国总统特朗普。
在学业上,罗宾逊一度是令人艳羡的 " 别人家的孩子 "。高中成绩跻身全国前 1%,进入荣誉榜,还拿到了犹他州立大学的奖学金。母亲在社交媒体上为他的聪明与成就感到骄傲,并称为他为 " 天才 "。
邻居杰达 · 芬克也补充说:" 他以聪明闻名,但不是书呆子。"
然而,这段上升轨迹很快中断。他只在犹他州立大学待了一个学期,便转入圣乔治的迪克西技术学院,成为一名电气学徒。目前,是一名三年级学生。
9 月 10 日,在美国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山谷大学,一名执法人员拉起警戒线 / 图源:新华社
到了 2022 年之后,他母亲的 Facebook 账号几乎没有新的公开动态,仿佛一家人突然退回到安静的生活。
同街的邻居也记得,虽然他们一家属于摩门教,但多年没有出现在教会生活中。一个原本看似稳定、典型的家庭,开始显露出某种微妙的疏离。
目前,罗宾逊的具体动机仍未被官方确认。犹他州检察长德里克 · 布朗说,有关是否对柯克谋杀案提出死刑指控,尚在审议中," 所有可能性都在考虑之中 "。
亚文化之谜
查理 · 柯克遇刺后,枪手尚未落网,唐纳德 · 特朗普便在椭圆形办公室的讲话中,把矛头指向 " 激进左派 "。他声称 " 他们的言论直接导致了我们今天在国家中看到的恐怖主义,必须立刻停止 ",并列出一长串所谓 " 激进左翼政治暴力 " 的案例,却没有提及针对民主党人的袭击。
当地时间 9 月 10 日晚,特朗普在全国讲话中表达了对柯克遭枪杀的 " 悲痛和愤怒 ",承诺采取行动打击政治暴力 / 视频截图
然而,随着泰勒 · 罗宾逊的家庭背景与案发细节陆续曝光,外界声音变得更加嘈杂。有右翼评论者辩解,摩门教不属于正统基督教徒,但他所在家庭、以及所处地区的保守属性,引发了不少人的联想。
目前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似乎只有那些愿意发声的亲友。但即便如此,试图描绘罗宾逊的形象仍是困难重重。
他 69 岁的祖母在《每日邮报》的采访里强调,家族是典型的共和党人、特朗普的支持者," 我不认识任何一个民主党人 "。她同时又说,罗宾逊是 " 最害羞的人,从来没有跟我谈过政治 ",并坦言自己 " 感到困惑 "。
而《卫报》援引的一位高中同学却给出了不太相同的记忆:罗宾逊是 " 极端保守共和党家庭 " 里 " 唯一的左派 ",在高二前后变得越来越极端,经常激烈争论。但这段回忆后来因为消息源收回口供而被撤下。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罗宾逊确实在近几年变得更加关注政治。但这种转变并未契合他的家庭与社区环境,反而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年轻人,他很可能会在网络上进一步寻找认同。
人们能把握的另一条线索,来自他的兴趣与网络痕迹。
调查人员透露,案发前后,罗宾逊曾在聊天平台 Discord 上与室友交流,留下了重要线索。Discord 是一个覆盖游戏、二次元、宅文化乃至各类兴趣群体的平台。
熟识他的人也记得,罗宾逊是个典型的 " 游戏迷 "。高中同学阿德里安 · 里维拉回忆说,罗宾逊是一个 " 超级光环(Halo)玩家 ",也喜欢《使命召唤》等射击游戏。另一位朋友山姆 · 纽则记得,他曾长时间沉迷于《我的世界》。
与此同时,他近年来的社交生活似乎十分有限。纽回忆说:" 他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和多少人交谈过,后来也逐渐与我们失去了联系。"
尽管案发现场那些带有刻字的弹壳曾被部分媒体解读为某种政治宣言,但事实上,这更像是一扇通向他精神世界的窗口——一个被游戏、迷因(meme)、网络喷子(troll)文化深度塑造的空间。这背后不是主流文化理解的范畴,而是亚文化圈的私语。
比如被很多右翼人士拿来不断解读的 "Hey Fascists! Catch!↑ → ↓↓↓(嘿,法西斯分子,抓住!)" 除了文字部分,这五个箭头也很关键。
有熟悉游戏圈的评论家解读说,这指代的是在 2024 年爆火的射击游戏《地狱潜者 2》,当玩家输入这串指令,就能召唤名为 "500 公斤鹰式炸弹 " 的终极武器。
罗宾逊把它刻在子弹上,可能包含两层意图:一是把自己的行动类比为游戏中的 " 必杀一击 ",将现实暴力游戏化;二是借用只有特定玩家群体才懂的暗号,标示出 " 我是你们中的一员 "。这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社群归属感。
罗宾逊(中)和他的父亲(右)
在相关解读中,其他的刻字也有着不同的亚文化指向。比如,"Notices bulges OwO what ’ s this?",来自兽迷与角色扮演社区的老梗,通常用来嘲讽那些在网络上假扮角色的人。它本身并无政治含义,更多是一种荒诞的面具,正是网络喷子文化惯用的方式——用让人困惑的符号制造错位和迷惑。
"If you read this you are gay, LMAO",也带来了含混不清的解读。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个针对同性恋者的低级玩梗,但也有人从中解读到了跨性别意识形态。事实上,和大多数网梗一样,它本就难以捉摸,往往带着多重反讽意味。
"Bella Ciao" 同样复杂。它最初是意大利稻田女工的抗议歌谣,二战时期被游击队改编为反法西斯战歌,后来又因网飞剧集《纸钞屋》和游戏《孤岛惊魂 6》走红,成为流行文化里的反叛象征。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它已与真实的政治斗争脱节,只是 " 酷 " 的代名词。
罗宾逊选择它,很可能正是借用了这种符号的多义性:既能被读作历史回响,也能被理解为一段游戏、剧集里的背景音乐。
意图从字面去推断他的政治立场,本身就是一种主流的无知。这种急于归类的冲动,也许恰恰落入了罗宾逊所布下的陷阱——他通过符号制造的,不是清晰的立场,而是一场让人们无休止争论的奇观。
更值得警惕的是,将一位在网络亚文化中寻找归属和意义、却在矛盾与迷惘中走向极端的年轻人,粗暴地塞进 " 左 " 或 " 右 " 的格子,只会开启一个更危险的未来。
暴力的无厘头拼接
如何理解罗宾逊身上折射出的新问题,是这个社会无法回避的事情。
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名誉教授、仇恨研究中心创始人布莱恩 · 莱文指出,如今越来越难以立刻界定类似案件的动机。" 许多孤独的年轻袭击者往往是社交圈和网上的不满、精神困扰和攻击性的混合体。"
在他看来,子弹上的模因、粗俗幽默与文化引用,既可能暗示动机,也可能只是支离破碎的符号。
波士顿大学的极端主义研究者琼 · 多诺万则提醒,罗宾逊子弹壳上的雕刻像,是一堆拼凑在一起、彼此并不契合的信息。在一些网络厌女的圈子里,喜欢传播这类愤世嫉俗内容的人常被称为 " 吞下黑药丸 "。
" 这既是一种伪装,也是一种嘲讽," 多诺万说。" 当我们谈论那些对整个体系都感到失望的‘黑药丸青年’时,用这种虚无的傲慢在子弹上刻下符号,其实并不让人意外。"
这种 " 黑药丸 " 的姿态,与近年来西方多起大规模枪击案的嫌犯画像高度契合:他们往往是年轻的白人男性,现实中孤立、沉默,成长过程中又早早浸润在枪支文化之中。与此同时,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向网络迁移,在虚拟空间里沉迷游戏、迷因与喷子文化,寻找归属与身份认同。
这种组合几乎在每一次案件中都能找到影子。2019 年的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枪击案,枪手在袭击前发布了一份布满网络迷因的宣言,并通过直播平台让杀戮成为一场 " 表演 ";2022 年纽约州布法罗超市的枪击案中,嫌犯同样长期活跃在网络极端主义论坛,吸收种族主义言论和 " 加速主义 " 的逻辑;而在得州乌瓦尔德的校园枪击案里,枪手则被同学形容为一个沉迷网络、几乎没有线下社交的孤僻少年。
这些案例指向一个相似的轨迹:当愤怒、幽默、游戏化与暴力交织在一起,虚拟世界里的语言和符号,就可能被转译为现实的暴力行动。对外界而言,它们是无厘头的拼贴;对当事人而言,却可能是最后的 " 身份标识 "。
危险在于,这些符号并没有稳定的意识形态约束。它们可以随时漂移,被任何群体挪用——今天是笑话,明天就是口号。正因为无边界,它们在混乱中反而更具诱惑力。
9 月 10 日,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降半旗致哀 / 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而这种无边界,本质上源于互联网的过剩:符号被无限生产,意义不断稀释,又迅速叠加。此处的虚无,不再是尼采笔下 " 意义缺失 " 的困境,而是一种泛滥——意义随时可以被制造,也随时可以被废弃。
一旦这种虚无与愤怒、孤立和困惑叠加,暴力就可能成为最清晰、最直接的锚点。
这或许正是更大趋势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徘徊在虚无与急切之间,用危险的方式寻找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