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之前未曾耳闻,因为一个技术上的尴尬,颗粒捕捉器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一系列近期的产品问题揭示了一个事实:为了应对严苛的排放标准,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却也因此牺牲了部分用户体验,导致性能下降。市场上,不少引擎看似符合国六b,实则只是表面文章,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何为“应试教育”?比如哈弗M6的GW4G15F发动机,尽管初代车型配备了1.5T引擎,看似符合国五标准,但为了达到国六b,它也加装了颗粒捕捉器。简单来说,颗粒捕捉器就像一个为引擎戴上口罩,过滤掉空气中的颗粒物,确保排放更为清洁。
颗粒捕捉器并非新鲜事物,对于那些原本只达到国五标准的车型来说,它是一种成本和市场考虑下的补充手段。然而,随着国六b标准的升级,那些原本依赖三元催化器的引擎,不得不加上这层额外保护。这无疑影响了发动机的性能,比如国五与国六b的EA888发动机,油耗和动力之间存在着微妙差异。
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有颗粒捕捉器的发动机可能更具有吸引力。以长安蓝鲸为例,其1.4T发动机的账面数据足以媲美大众EA211,而逸动PLUS车主的实际体验也证明了其出色的省油性能和动力输出。实际上,国六b标准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对引擎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些真正专注于研发的企业,例如长城和长安,已经能够通过优化技术来摆脱颗粒捕捉器的依赖。
然而,颗粒捕捉器问题的爆发,揭示了在国六b标准下,企业提前布局的不足。缺乏超前研发能力,使得一些引擎在面对新标准时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不得不引入颗粒捕捉器这一解决方案。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也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