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在修补后仍然出现轻微气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如果轮胎在扎钉后未及时修补,或者扎的口子较大,空气可能会进入轮胎内部并从破口处逸出,形成气泡。这种情况下,修补后需要观察气泡是否继续膨胀,若不膨胀则可能是串气现象,通常持续两天左右,对胎压无影响。
其次,轮胎修补不完全也可能导致气泡产生。若修补后的轮胎仍持续漏气,可能是修补位置存在漏洞或“砂眼”(高压气体导致的小孔)。此时,需对气泡位置重新检查并进行修补。
此外,某些情况下轮胎可能无法修补,需要更换。例如,轮胎破口孔径超过6mm、修补次数超过4次、胎侧出现破口、磨损至与花纹平齐、老化布满小裂纹,或变形及低压行驶导致的过度碾压等。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胶条补胎等外补方式时,不建议在高速行驶中使用。因为胶条补胎是通过将胶条塞入破口来堵住漏气,高速行驶时胎温升高、胎压增大,可能导致胶条弹出,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如果破口过大,修补后的轮胎性能可能大幅下降,也不建议在高速行驶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