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有以下7点:
1、分布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将从基地式大发展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的格局。分布式能源具有高利用效率、小环境负面影响、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分布式开发模式可以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同时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在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2、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我国将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可以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弃光、弃水等问题,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
3、光伏将迎来快速发展:政府将出台大量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将在未来十年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光伏发电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4、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将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消纳、规划政策协同和体制机制创新。风电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将实现更大的发展空间。
5、核电有序发展: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合建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政府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行业前景预期良好。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6、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我国将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加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
7、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我国将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