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汽车行业的监管已经日趋严格,但仍有部分不法商家试图欺骗消费者。以下是两个在汽贸店购车时遭遇欺诈的典型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警示。
案例一:低价诱惑后的保险陷阱。
刘先生在武汉一家汽贸店选中了一款车,因报价较4S店更为优惠,便迅速签订合同并支付定金。然而,在交车时,刘先生发现所购车辆的保险费用远低于预期。经核查,部分重要险种未被购买或保额不足。尽管刘先生提出质疑,但工作人员以合同未明确保险方案为由拒绝承担责任。此案例警示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对于与金钱和利益相关的所有事项,务必要求销售人员以书面形式明确,以避免口说无凭的纠纷。
案例二:贷款购车遭遇合同欺诈。
谢先生在山东枣庄某汽车城选择了一辆大众车,并选择了分期贷款的方式购买。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谢先生虽然认真阅读了合同内容,但因合同内页未盖章,事后发现贷款公司更换了写有利率的内页,不仅利率上涨,还增加了多项服务费。谢先生向汽车城投诉未果后报警处理。此案例揭示了汽贸店在合同上做手脚的惯用伎俩,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仔细审查合同内容,并确保所有页面均加盖公章。
总结:在汽贸店购车时,消费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对于任何与金钱和利益相关的事项,务必要求明确的书面证明。同时,认真阅读并审查合同内容,确保所有条款均符合双方约定,以避免陷入不法商家的欺诈陷阱。